《航海王》中的偉大航道,其實是環遊世界的歷史路線?
《航海王》中自從進入偉大航道(Grand Line)後,草帽一行人踏上的每一個島嶼、王國與港口,幾乎都有來自現實世界的靈感來源。
本篇文章將依據漫畫的航行順序,帶你從逆流山出發,一路穿越美洲、加拿大、北非與中東地區,解析這些場景背後的地理與文化意涵。
逆流山:對應巴拿馬運河(巴拿馬)


逆流山是連接四大海的關鍵點,船隻需乘著海流「爬上山」,再進入偉大航道的主線。
這個設定與巴拿馬運河高度相似。
巴拿馬運河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人工水道,跨越中美洲,將太平洋與大西洋連接起來。
它使用水閘抬升船隻通過山區,正如《航海王》中那座傳說中的「水上山脈」所描繪的一樣。
雙子岬:對應美國麻薩諸塞州撒切爾島燈塔


草帽團首次進入偉大航道時,來到的雙子岬設有兩座燈塔,其靈感源自美國馬薩諸塞州外海的撒切爾島。
此地曾是捕鯨與海洋貿易的重要據點,也是小說《白鯨記》的背景之一。
這段歷史使得雙子岬成為象徵冒險啟航的重要場景,與拉布恩的羈絆也從此展開。
威士忌山峰:對應美國新墨西哥州陶斯普韋布洛


一座位於沙漠地帶、仙人掌林立的小鎮,設有賞金獵人公會的威士忌山峰,其實是以美國新墨西哥州的「陶斯普韋布洛」為模型。
這是一處仍有居民居住的原住民建築群,為世界遺產之一。
其建築風格與地勢完全貼合《航海王》中的場景。
從故事安排來看,賞金獵人與路飛一行人的衝突,也呼應美洲歷史上的殖民者與原民之間的矛盾。
小花園中央火山:對應美國懷俄明州黃石國家公園


小花園島是兩位巨人戰士決鬥百年的舞台,而其中一項重要元素就是會定時噴發的火山。
在美國懷俄明州的黃石國家公園中,就有一個名為「老忠實泉(Old Faithful)」的間歇泉,每約90分鐘就會穩定噴發一次。
這種「自然規律」正與漫畫中戰鬥節奏形成對應,也象徵著時代變遷與不變的榮耀。
小花園東岸:對應加拿大蘭塞奧梅茲國定遺址


巨型金魚阻擋草帽團前進的東岸海域,其背景靈感來自加拿大東北角的「蘭塞奧梅茲」。
這裡是維京人於西元1000年左右登陸北美的地點,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了數百年。
考古證據顯示,北歐航海者曾短暫定居於此,開啟跨洋探險的篇章。
這段歷史背景與草帽團面對未知挑戰的精神相互呼應。
鼓王國:對應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(史丹利公園)


鼓王國的雪景與櫻花象徵著希望與告別,這一幕對應現實中位於加拿大溫哥華的「史丹利公園」。
日加兩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建立友好關係,並於每年11月11日「追思日」種下紀念櫻花,以悼念戰爭中的日裔加拿大士兵。
希爾爾克的經典台詞「人什麼時候會死?是被人遺忘的時候」正好與這段歷史深度呼應。
阿拉巴斯坦王國:對應埃及亞歷山大與阿布辛貝


沙漠王國阿拉巴斯坦的皇宮,與埃及亞歷山大的「阿布·阿巴斯清真寺」建築輪廓相似。
其王族「奈菲魯塔莉(Nefertari)」的名稱,來自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皇后「奈菲爾塔莉」,其墓地阿布辛貝神殿正是第一批登錄世界遺產的文化資產之一。
《航海王》中對於歷史的遺失與延續的主題,在此展現得淋漓盡致。
塔馬利斯克港:對應阿曼南部沙拉拉港


薇薇公主與魯夫等人的離別場景,是本篇章最動人的一刻。
港口「塔馬利斯克」以阿曼的沙拉拉港為藍本,該地以乳香貿易聞名,並擁有大量伊斯蘭式的圓頂與尖塔建築。
其市容與漫畫場景中的港口高度重合,不僅視覺上呼應,情感上也為這場別離增添了神聖儀式感。
骷髏與交叉印記:串連整段旅程的友情象徵

無論是拉布恩的頭上,還是薇薇最後的手背,草帽一行人都以「×印」象徵「我們永遠是夥伴」。
這個簡單的符號不僅象徵友誼,也象徵著一段航程的開端與終點。
整個阿拉巴斯坦篇,從雙子岬的啟航到薇薇的告別,都以這個印記收束,是本篇章結構與情感的象徵核心。

總結:從幻想航道到現實世界地圖
若將這些靈感地點串連起來,可以清楚描繪出一條「偉大航道現實版」的世界路線圖:
- 逆流山=巴拿馬
- 雙子岬=美國麻州
- 威士忌山峰=美國新墨西哥
- 小花園=美國黃石公園+加拿大東岸
- 鼓王國=加拿大西岸溫哥華
- 阿拉巴斯坦=埃及
- 塔馬利斯克=阿曼
這些地點若搭配飛行與航海路線,其實是有機會按順序造訪的旅遊路線。
從漫畫到現實,《航海王》所構築的世界,是對地球文明的一場漫遊。